绘本详情

凡尔纳经典科幻:地心游记

10-12岁科普百科

书架位置XD选读

书位号暂无

馆内编码XD008

绘本作者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绘本简介

  儒尔·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小学家。他最初学法律,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一生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他的小说可分两大类:一类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他的作品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录、引人入胜。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儒尔·凡尔纳于一八二八年二月八日出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一九0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亚眠。他自幼喜欢旅游和航海,酷爱科学和幻想。他一生写了上百篇科幻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六十四部,中短篇集两卷,总字数达七八百万,作品被译成五十四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凡尔纳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的作品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又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表达了人们对摆脱手工式小生产、实现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渴望,也反映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多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探险旅行为主题,有的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穿越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的在空间轴线上展开,涵盖了天上地下、地球内外;更多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一特点,我们单从他一些代表作的书名中,便可窥一斑,比如《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亮》、《昨天和明天》、《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等。
  《地心游记》同样也有着上述的特点。凡尔纳创作于一八六四年,是他早期的科幻小说之一。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阿尔纳·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赛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全书除开头的七章用于情节的展开之外,其余内容可分为准备(第八至第十六章)、探险(第十七至第四十三章)和新生(第四十四至第四十五章)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尔’凡尔纳夸张地渲染了冰岛的贫穷、落后和凄凉,故意把探险的准备工作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令读者不由自主地对主人公们的命运产生担心。第二部分是小说的重点,叙述了地心探险的全过程,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主人公们的艰险经历和种种奇观。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阴沉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们在经历了地狱般的旅程之后,突然回到了阳光明媚、泉水清澈、鲜果丰美的天堂。整部小说就像凡尔纳以后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像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虽然《地心游记》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这部小说中,儒尔·凡尔纳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明了他在一个贯穿整个十九世纪的重大科学争论中所持的立场。众所周知,当时的生物学界在对于世界的看法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生物不变论,另一种是生物进化论。前者鼓吹地球上的生物从被创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成不变的;后者则认为所有生物都会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演变。这种观点上的对立,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是愚昧和科学的对立、是落后和进步的对立。尽管当时许多考古学的最新发现遭到了不变论鼓吹者的污蔑、打击和诽谤,但是儒尔·凡尔纳仍然勇敢坚定地把这些发现写进了他的《地心游记》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物演化过程图,有力地传播了真理,支持了科学。
  儒尔·凡尔纳是一位敢于坚持科学真理的勇士,更是一位善于刻画人物的文学大师。《地心游记》的主要人物共有三个,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我”——阿克赛尔起初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优柔寡断的大孩子,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在汉堡的温暖的家,糊里糊涂地踏上了地心探险的征程。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地道的叛逆英雄,脑子里除了吃和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更谈不上为荣誉和真理而献身了。他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像小说第三十二章所提到的原始海洋里的盲鱼一样随波逐流。但是,在经历了晕眩、饥渴、黑暗、迷路、炽热等一系列考验之后,他逐渐成长了起来,并且从最初对叔叔的惟命是从,逐渐发展到与他平等地讨论问题,最后竟然对他发号施令起来。阿克赛尔的这种变化有着典型的象征色彩。尽管小说的三位主人公最后没能到达地心,但是凡尔纳却达到了他的目的:整个地心探险的过程,也就是阿克赛尔历尽磨难、重获新生、终于成长为一名男子汉的过程。
  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却又性格急躁的人物。儒尔·凡尔纳利用他的性格、学术能力和地位,巧妙地借他之口完成了大段对自然科学原理的枯燥阐述。如果说阿克赛尔在探险开始之初还只能算是一个毛孩子的话,相反,李登布洛克教授却早已经是科学界的泰斗了。他急躁、专制的性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三人探险小队的首领,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看成是十九世纪唯科学主义漫画式的象征。但是,这位固执得有时显得可笑的教授,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相信科学、相信数字,尽管有时他也会犯一些低级愚蠢的错误。小说中的幽默素材,大多都来自于李登布洛克鲜明的个性。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授这个人物使原本可能是严肃的科学幻想主题,变得更加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冰岛向导汉斯是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对立面,他冷静、平和,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甚至连说话都简洁到了极点。他参加探险的动机与他的同伴们毫无相同之处。如果说后者进行这次探险纯粹是为了知识,那么汉斯则是为了谋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会雷打不动地向教授索取自己三块银币的周薪。但是,正是由于这个人物的出现,儒尔。凡尔纳才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所有在探险旅途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使故事得以顺利地继续下去。
  当然,小说还多处提到了另一位人物——尽管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出现过,他就是第一个到达地心,又从地心返回地面的十六世纪占星术士阿尔纳、萨克努塞姆。儒尔·凡尔纳对萨克努塞姆的描写是间接的,而且篇幅也不大,但这个人物总是指引着主人公们的探险旅程,在推动故事情节、把握小说节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地心游记》里,儒尔·凡尔纳为我们塑造了一群科学勇士和先驱者形象的同时,他自己则当之无愧地被看做是科幻小说的先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坦言,自己是受到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甚至还有人这样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现的过程而已。”凡尔纳去世后,人们对他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和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的科幻文学之父。  儒尔·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小学家。他最初学法律,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一生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他的小说可分两大类:一类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他的作品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录、引人入胜。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儒尔·凡尔纳于一八二八年二月八日出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一九0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亚眠。他自幼喜欢旅游和航海,酷爱科学和幻想。他一生写了上百篇科幻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六十四部,中短篇集两卷,总字数达七八百万,作品被译成五十四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凡尔纳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的作品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又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表达了人们对摆脱手工式小生产、实现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渴望,也反映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多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探险旅行为主题,有的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穿越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的在空间轴线上展开,涵盖了天上地下、地球内外;更多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一特点,我们单从他一些代表作的书名中,便可窥一斑,比如《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亮》、《昨天和明天》、《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等。
  《地心游记》同样也有着上述的特点。凡尔纳创作于一八六四年,是他早期的科幻小说之一。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阿尔纳·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赛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全书除开头的七章用于情节的展开之外,其余内容可分为准备(第八至第十六章)、探险(第十七至第四十三章)和新生(第四十四至第四十五章)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尔’凡尔纳夸张地渲染了冰岛的贫穷、落后和凄凉,故意把探险的准备工作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令读者不由自主地对主人公们的命运产生担心。第二部分是小说的重点,叙述了地心探险的全过程,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主人公们的艰险经历和种种奇观。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阴沉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们在经历了地狱般的旅程之后,突然回到了阳光明媚、泉水清澈、鲜果丰美的天堂。整部小说就像凡尔纳以后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像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虽然《地心游记》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这部小说中,儒尔·凡尔纳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明了他在一个贯穿整个十九世纪的重大科学争论中所持的立场。众所周知,当时的生物学界在对于世界的看法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生物不变论,另一种是生物进化论。前者鼓吹地球上的生物从被创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成不变的;后者则认为所有生物都会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演变。这种观点上的对立,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是愚昧和科学的对立、是落后和进步的对立。尽管当时许多考古学的最新发现遭到了不变论鼓吹者的污蔑、打击和诽谤,但是儒尔·凡尔纳仍然勇敢坚定地把这些发现写进了他的《地心游记》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物演化过程图,有力地传播了真理,支持了科学。
  儒尔·凡尔纳是一位敢于坚持科学真理的勇士,更是一位善于刻画人物的文学大师。《地心游记》的主要人物共有三个,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我”——阿克赛尔起初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优柔寡断的大孩子,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在汉堡的温暖的家,糊里糊涂地踏上了地心探险的征程。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地道的叛逆英雄,脑子里除了吃和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更谈不上为荣誉和真理而献身了。他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像小说第三十二章所提到的原始海洋里的盲鱼一样随波逐流。但是,在经历了晕眩、饥渴、黑暗、迷路、炽热等一系列考验之后,他逐渐成长了起来,并且从最初对叔叔的惟命是从,逐渐发展到与他平等地讨论问题,最后竟然对他发号施令起来。阿克赛尔的这种变化有着典型的象征色彩。尽管小说的三位主人公最后没能到达地心,但是凡尔纳却达到了他的目的:整个地心探险的过程,也就是阿克赛尔历尽磨难、重获新生、终于成长为一名男子汉的过程。
  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却又性格急躁的人物。儒尔·凡尔纳利用他的性格、学术能力和地位,巧妙地借他之口完成了大段对自然科学原理的枯燥阐述。如果说阿克赛尔在探险开始之初还只能算是一个毛孩子的话,相反,李登布洛克教授却早已经是科学界的泰斗了。他急躁、专制的性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三人探险小队的首领,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看成是十九世纪唯科学主义漫画式的象征。但是,这位固执得有时显得可笑的教授,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相信科学、相信数字,尽管有时他也会犯一些低级愚蠢的错误。小说中的幽默素材,大多都来自于李登布洛克鲜明的个性。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授这个人物使原本可能是严肃的科学幻想主题,变得更加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冰岛向导汉斯是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对立面,他冷静、平和,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甚至连说话都简洁到了极点。他参加探险的动机与他的同伴们毫无相同之处。如果说后者进行这次探险纯粹是为了知识,那么汉斯则是为了谋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会雷打不动地向教授索取自己三块银币的周薪。但是,正是由于这个人物的出现,儒尔。凡尔纳才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所有在探险旅途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使故事得以顺利地继续下去。
  当然,小说还多处提到了另一位人物——尽管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出现过,他就是第一个到达地心,又从地心返回地面的十六世纪占星术士阿尔纳、萨克努塞姆。儒尔·凡尔纳对萨克努塞姆的描写是间接的,而且篇幅也不大,但这个人物总是指引着主人公们的探险旅程,在推动故事情节、把握小说节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地心游记》里,儒尔·凡尔纳为我们塑造了一群科学勇士和先驱者形象的同时,他自己则当之无愧地被看做是科幻小说的先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坦言,自己是受到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甚至还有人这样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现的过程而已。”凡尔纳去世后,人们对他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和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的科幻文学之父。

借阅0

评论0

+收藏+书包